首页 > 地质调查 > 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 概况
1.首席科学家
成杭新,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行业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50余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三梯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任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2016-2020),China Geology编委(2018-至今)。
2.总体目标
(1)开展松辽平原、南疆、豫西南等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摸清调查区土壤养分、环境及地球化学综合质量状况,查明优质特色土地资源空间分布。
(2)构建国家-区域-局部多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监测方法技术和指标体系,掌握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总体状况及变化,支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3)开展典型地区富硒土地高效利用专题调查研究,完善优质土地资源评价认定技术标准体系,因地制宜提出优质特色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议,支撑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4)汇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开展成果综合集成,研究土壤元素区域分散、富集规律及其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探索表征土地退化的地球化学指标体系;提交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成果产品,支撑地质云共享服务。
3.工作部署
(1)开展 1∶2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土壤元素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基准值,编制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图,开展土地养分、环境和地球化学综合质量等级评价,初步圈定富硒等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建设调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
(2)结合地方需求选择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区或存在重金属污染等生态地球化学问题的典型地区,开展 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土地养分、环境和地球化学综合质量等级,精准圈定富硒等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建设调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
(3)完成国家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农田生态区的区域尺度监测点33750个,推进典型地区局部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试点,构建完善的国家-区域-局部多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络。
(4)开展安徽黄山、新疆和硕等典型地区富硒等优质特色土地资源专题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提出优质特色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议,支撑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推动“沐川县生态地球化学观测研究站”和“焉耆县硒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